意大利风格的400毫米“卡斯托尔耳”大口径炮舰
时间: 2025-02-02 21:10:53 | 作者: 住宅电梯
产品介绍
-
统一后的意大利很快发现了自己处于敌对环境之中。两个主要邻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对新生的意大利王国在领土和地理政治学上都有所觊觎。同时,意大利也对尼斯和的里雅斯特充满野心。此外,意大利对殖民地的渴望更是强烈。这种局势意味着新生的王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
在英国的帮助下,意大利发展了现代化的造船工业和军事工业。作为英国的长期对手,法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邻国拥有强大的海军,这种局面对英国海军部来说十分有利。
然而,单凭意大利一己之力,连已经衰老的奥匈帝国都无法对抗,更加不用说法国了。众所周知,意大利陆军的存在似乎唯一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奥地利军队一个可以时常战胜的对手。而在1866年的利萨海战中,意大利海军更是被奥地利海军彻底击溃,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由于种种原因,意大利在1882年加入了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三国同盟。这一联盟持续到1914年,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宣布中立,随后于1915年加入协约国阵营。这种外交上的“轻率”是意大利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在利萨战败之后,意大利开始重建海军,新的造舰计划在1870年代启动。意大利急切地学习国际船舶建造的最新技术,参与了埃尔斯威克巡洋舰(Elswick Cruiser)的开发,随后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和强大的造船工业。
注:利萨海战(Battle of Lissa)是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的盟友意大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在亚得里亚海利萨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战。这场首次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舰之间的战斗引人注目。世界各国的海军都深入细致地在战术、武备和舰船结构等方面研究了这场战斗。铁甲舰的作用在这次海战中引起了各国重视,这场海战标志着海上战斗已经从风帆时代过渡到了蒸汽铁甲时代。
注:埃尔斯威克巡洋舰(Elswick Cruiser)并非指单一的具体舰艇,而是指由英国埃尔斯威克造船厂(Elswick Shipyard)设计和建造的一系列巡洋舰。这个造船厂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海军舰艇的重要建造基地之一。
意大利对“伦道尔”设计(伦道尔式炮艇)的第一批大规模铁甲炮舰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装备大口径前置火炮的铁甲炮舰适用于当时流行的冲角战术,同时由于造价低廉,也适合国家有限的预算。
在熟悉英国设计后,意大利工程师贝内代托·布林(Benedetto Brin)设计了自己的“平底铁甲船”。根据这一设计,意大利在斯佩齐亚船厂于1871年至1875年间建造了两艘小型铁甲炮舰。这些船只采用铁质建造,排水量分别为259吨和261吨,装备了一门重达12.6吨的229毫米/14阿姆斯特朗MLR火炮。
这两艘炮舰分别命名为“卫士”(Guardiano)“哨兵”(Sentinella),名称直接点明了它们的主要任务——守卫和保护军事港口。
• “卫士”于1871年开工,1874年5月1日下水,同年10月27日服役。
• “哨兵”于1872年开工,1874年12月31日下水,次年12月服役。
两舰在排水量(259吨与261吨)、发动机功率(231马力与260马力)和速度(8.7节与9.1节)方面略有不同。总体设计模仿雷德尔的技术特点,例如双螺旋桨以提高机动性、固定火炮基座通过船体转动瞄准目标等。
“卫士”则在1895年转为港口警戒船。1906年,该舰再次改装,装备了一门120毫米/40火炮、两门37毫米/25炮以及一挺6.5毫米“柯尔特”机枪。最终,该舰于1923年退役。
这两艘炮舰的服役标志着意大利在海军技术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也为后来的意大利舰船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
初始武器配置:1门229毫米/14阿姆斯特朗MLR火炮(重量12.6吨)
1900年改装:移除229毫米/14火炮,改为安装以下武器、1门149毫米/27火炮、1门11.4毫米/94火炮
20世纪初进一步改装:移除149毫米/27火炮,改为安装、1门120毫米/40 A91火炮
1906年“卫士”改装: 移除120毫米/40火炮和6.5毫米/115武器、新增以下武器、2门37毫米/25 H型长炮
这两艘小型铁甲炮舰是意大利在1870年代建设近海防御力量的重要尝试,尽管体积较小,但火力配置在当时已相当先进。它们主要承担港口警戒任务,并跟着时间的推移多次改装,最终于20世纪初期退出历史舞台。
在19世纪70年代,意大利政府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海军计划,希望将皇家海军(Regia Marina)打造为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舰队之一。这一计划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建造新一代铁甲舰洗刷在利萨战役(Battle of Lissa)中的耻辱。意大利著名工程师贝内代托·布林(Benedetto Brin)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论——“单舰优越性”理论,即意大利的每艘战舰在一对一的战斗中都必须强于任何敌方战舰。
随着海军的扩张,意大利郑重进入了“大炮时代”。以下为当时意大利建造的主力舰:
卡约·杜里奥级铁甲舰:是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的两艘铁甲炮塔舰。本舰级共两艘,“卡约·杜里奥”号和“恩里克·丹多洛”号装备了当时最大的450毫米(17.7英寸)来福线前膛炮,是当时尺寸最大,也是最快和火力最强大的舰只。为了减轻这种大型舰只的重量,该舰的设计者贝纳德通·伯林当时采用了一种激进的解决方案:只为舰体的中央部分保留装甲,以保护舰只的机舱和弹药库,而舰体其余部分则被划分为多个水密隔舱。
插图以非同比例作图来比较几艘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铁甲舰,其中就包括“意大利”号(中左)
意大利级铁甲舰:是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的两艘铁甲战列舰。本舰级两舰分别是“意大利”号和“勒班托”号,由贝纳德通·伯林设计。他选择完全抛弃传统的水线装甲带防护方案,转而依靠非常高的航速和舰体内部水密隔舱来保护舰只。这一特点连同舰上安装的432毫米(17英寸)口径炮,使得部分海军历史学家将意大利级视作“战列巡洋舰的雏形”。
劳利亚的鲁杰罗级铁甲舰:是19世纪晚期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的一批铁甲舰。本级三舰:“劳利亚的鲁杰罗”号、“弗朗切斯科·莫罗西尼”号和“安德烈亚·多利亚”号是为早期卡约·杜里奥级铁甲舰的改良版,其最主要的改进是新式后膛炮、更好的装甲防护以及更强力的轮机。这批由朱塞佩·米凯利设计的舰只,标志着对贝纳德通·伯林海军舰只设计理念的短暂偏离。
1887年,意大利在靠近拉斯佩齐亚的帕尔马里亚岛(Palmaria Island)开始建设名为“翁贝托一世”(Umberto I)的沿海炮台。这座炮台装备了两门克虏伯(Krupp)生产的400毫米/25口径火炮。原计划在马拉隆加(Maralunga)修建第二座类似的固定炮台,但意大利海军的将领们改变了策略,决定用两艘“伦德尔”型炮舰(Rendel gunboat)和两艘武装浮桥代替固定设施。
这种灵活的防御系统被设计成在敌方进攻时,炮舰和浮桥能够停泊在防波堤的两端,形成火力封锁,保护拉斯佩齐亚港口免受敌舰威胁。
1887年,意大利战争部向阿姆斯特朗-米切尔公司(Armstrong Mitchell & Co.)的艾尔斯威克工厂订购了两艘“伦道尔”(Rendel)型大炮舰
这两艘舰艇的设计由菲利普·沃茨(Philip Watts)和赫伯特·罗威尔(Herbert Rowell)完成,并在英国泰恩赛德的艾尔斯威克船厂建造。由于设计并未考虑舰艇独立航行至意大利的能力,建造完成后,这些舰艇被拆解装船运往意大利,随后在波佐利(Pozzuoli)的阿姆斯特朗工厂重新组装。
与舰艇一同运抵意大利的还有两艘浮桥“福尔特”(Forte)“瓦伦特”(Valente),每艘浮桥均配备了一门重达100吨的431毫米/29口径火炮。
虽然意大利政府原计划在波佐利建造一个完整的造船厂,但这一计划最终被取消。因此,这两艘重新组装的炮舰成为该地唯一建造的舰船。
“卡斯托尔”号(Castore)于1888年9月下水。“波鲁克斯”号(Polluce)于1888年10月下水。
试航:1889年上半年,两舰在波佐利湾完成了航行试验,并随后转移至拉斯佩齐亚进行火炮试验。
动力系统:动力配置存在争议:部分来源认为每艘舰艇配备两台蒸汽机,另一部分则坚持为单机设计。两艘舰艇均配备了双螺旋桨,这是“伦德尔型”炮舰的典型特征。
火炮测试期间,由时年35岁的维托里奥·库尼贝尔蒂(Vittorio Cuniberti)工程师参与的委员会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多分布在在炮管提升的电力系统后坐力补偿的液压系统
1889年,随着塔兰托新海军基地的建立,这两艘炮舰被部署到该基地,用于强化沿岸防御。塔兰托的防御核心是一座正在圣保罗岛(San Paolo Island)上建造的400毫米沿岸炮台(“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炮台”)。
1890年1月,这两艘炮舰正式编入海军,并于1891年7月18日由海军管理机构接管,配备舰队船员,成为意大利皇家海军的一部分,指挥官为安德烈亚·卡纳莱中尉(Andrea Canale)
火炮:每艘炮舰装备一门克虏伯(Krupp)40厘米(16英寸)主炮,安装在舰艉:
射击参数:最大仰角:13度。弹丸重量:1980磅(900千克)。初速:550米/秒。
火炮布局:由于火炮占据了舰体的一半空间,目标瞄准主要是通过调整舰置实现,而非依靠火炮自身的转动机构。
“卡斯托尔耳”(Castore)号在1889年服役之前便失去了最初的400毫米主炮,这种火炮重量达117吨,占舰船标准排水量的18%,对舰体设计和操作负担极重。(注:400毫米火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载武器之一,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射速慢、维护复杂等问题。)
被拆除的火炮由一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替代。这种速射炮在小型舰艇上的应用明显提升了实际战斗效率。(注: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因其轻便和射速高,成为19世纪末舰载武器的主流。)
装备新火炮的“卡斯托尔耳”号一直服役到1899年,此后进入岸防或后勤角色。
1897年,随着“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炮台(位于圣保罗岛)的装甲炮塔逐步建造完成,“波鲁克斯”(Polluce)号上的400毫米火炮连同炮架和液压升高和降低设备被拆除,用于该炮台的建设。(注:“克鲁松型”装甲炮塔以其重防护设计闻名,可有效防御敌舰远程炮击。)
• 与“波鲁克斯”号的主炮一起被转移的还有“卡斯托尔”号的400毫米火炮,它们共同被安装在该炮台的两个装甲炮塔中。
• 到1899年,炮台的改装工程完成,“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炮台宣告正式启用,成为塔兰托海军基地的重要防御设施。
• 在完成火炮移交后,“波鲁克斯”号也换装了一门120毫米速射炮,并转为次要任务。
1903年,“卡斯托尔耳”号和“波鲁克斯”号被免费移交给皇家海军,改装为储水或储油船,用于港口辅助用途。(注:这种改装在退役舰艇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无现代储存设备的情况下,舰体作为浮动储存装置颇具实用性。)
• 在转为储水船后,它并未参与任何战斗行动,并于1911年8月6日正式退役,最后被搁置在海岸。(注:作为一艘小型战舰,长期缺乏实际战斗任务是其早退役的根本原因。)
1.1905年,为适应新的任务需求,“卡斯托尔耳”号被改装为布雷舰,部署至威尼斯海军基地,承担近海防御任务。(注:布雷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范围的应用于海上封锁和防御,为封锁敌方舰队提供重要支持。)
2.1915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斯托尔耳”号被改装为试验船,用于测试鱼雷性能,并被拖
• 正常排水量:640吨(长吨为667吨,约678公吨)• 改装后排水量:522吨
• 推进方式:2轴推进• 动力来源:1台三胀式立式蒸汽机,2座圆柱型锅炉
• 1门120毫米/32倍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 1门11.4毫米/94倍径(可能为防空或轻型火炮)
• 400毫米克虏伯主炮是19世纪末最强大的舰载武器之一,发射重达900公斤的弹丸,初速为550米/秒。然而,该炮造价昂贵且复杂笨重,仅其重量便占舰艇排水量的18%,对战舰设计和战斗灵活性造成极大限制,因此在服役后不久便被拆除。2.
• 由于“卡斯托尔耳”号和“波鲁克斯”号设计上的限制,实际作战能力有限,两舰在短暂的战斗使用后均改为驳船或其他辅助用途。这一转变反映了当时意大利海军对小型战舰实用性的重新评估。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斯托尔”号被改装为鱼雷试验舰,显示出其在新型海军研发技术中的价值。这种转型也表明,即便是过时的舰艇仍可通过合理改装继续为海军服务。
“卡斯托尔耳”号与“波鲁克斯”号是意大利海军在19世纪末寻求强大舰队实力的象征,但实际使用中未能完全实现设计目标。两舰的多次改装和最终辅助用途的转变,体现了意大利海军在战略需求与现实局限之间的平衡努力。
克虏伯400毫米大炮在““翁贝托一世”炮台(Batteria Umberto I)的使用